房天下> 正文

调控“新药”能否除楼市痼疾 剪断房价的上涨?

房天下深圳二手房网  2013-10-28 08:32:00  来源:新华网
[提要]“自住型商品住房”已经画好了饼,能不能充饥,其前景和效果仍有待实践的检验。

欢迎加入:“深圳地产圈”微信群聊

调控“新药”能否除楼市痼疾

点击查看图片

房价呢?

业内人士将“京七条”解读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一次尝试。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毫无悬念地继续着上涨的态势。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同比上涨幅度均超过了20%,北京领涨,同比价格涨幅高达20.6%。

字面理解这个房价数据的含义:一年之内北京的房价又涨了五分之一。与年初北京提出“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与上年比保持稳定”的房价控制目标相比,连续数月20%左右的同比涨幅显然离“稳定”的要求相去甚远。就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的第二天,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新政策,在《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七项规定。

这份被业内统称为“京七条”的调控政策,核心内容就是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内向北京市场投放多达7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这种既不同于保障性住房又不同于普通商品住宅的新型商品房将目标人群定位在北京的无房“刚需”人群,重要的是,它的入市价格被严格限制,至少低于周边房屋均价的30%。无论终这7万套住房花落谁家,京城楼市的均价随之回落已是必然,从数据的意义上看,未来北京控制房价的成果已经一目了然。

从限制需求的调控,到增加供给的市场手段,“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房地产调控开始有了新的思路,不少业内人士将“京七条”解读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一次具体尝试。

回顾近三年来的房地产调控,从初的“限购、限贷”,到今年年初的严格落实国务院的“新国五条”,北京无疑是对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执行速度快、执行力度的城市。不过,北京市的房价上涨却并未因此而稍作停留,依旧走出了一条从“贵”到“很贵”再到“贵”的上涨曲线。

面对热度不减的楼市,2013年北京市不仅开始严格预售证的发放,通过“限价”直接干预商品房定价,同时也在土地买卖上多次尝试“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以控制土地的溢价,进而调控未来的房价。事实上,“自住型商品住房”正是在这种尝试的基础上出现的,与其说是新政策,不如说是前期精心铺排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政策设计的初衷和政策前期的筹划,“京七条”的出台可谓用心良苦,准备充分。不过,这剂旨在医治楼市高烧的“新药”,是否真的能让房地产市场的痼疾药到病除依旧有着一连串的问号。

首当其冲的质疑来自“自住型商品住房”涉及的社会公平问题。无论是从价格、面积的设计,还是未来的买卖方式,“自住型商品住房”都像极了曾经饱受诟病的经济适用房,它在分配环节会不会一样产生寻租与腐败?其在分配方式中明确规定要优先针对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人群同样引来质疑,这种让保障性住房对象参与到商品住房优先买卖当中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悖论,原本应该买不起商品房的人为什么却有资格优先购买商品房(这些房子仅仅了30%)?

除此之外,更让人对这一政策充满担忧的是它究竟有没有持续的生命力。尽管今明两年“自住型商品住房”的投放量多达7万套,但未来“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年投放量将如何持续?在目前极其有限的“限房价、竞地价”的地块上,这一政策究竟是平抑房价的权宜之计,还是调控市场的长远手段并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

从本质上讲,“限房价、竞地价”的卖地方式并没有过多改变政府从土地上获得的,其让利幅度远不可与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相提并论。既不愿大幅度降低地价,又要求房价被严格限制,被摊薄的只能是开发企业的利润。一旦开发企业感觉无利可图,甚至意识到“自住型商品住房”会严重影响到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发与买卖,他们是否还有动力继续从事类似的开发?一旦开发企业缺乏动力,那么相关区县是否还愿意拿出更多的地块用于“限房价、竞地价”?

“自住型商品住房”已经画好了饼,能不能充饥,其前景和效果仍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过,无论它是否真的能在保证公平和持续供应的基础上调节房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它都没有改变目前困扰房地产市场的体制性问题:对土地财政的需求和对房地产业的拉动依赖。

(据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解决小产权房历史问题?

重点:深圳二套房贷新政正在走流程首付拟升至七成

 

 

中国地产中介经纪报发布——第五期,大佬们的事迹

今天新闻:(点击立刻手机找房

深圳上月百个样本二手盘有七成价大涨

京七条将调控升级样本 要仿效?

购房人了吧!深圳一二手房价持续倒挂 剪刀差高达24%

深圳年底将推60公顷住宅地 或将在明后年影响房价

 

 

 


“民间资本与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与会嘉宾认为

金融业并非砸钱就能盈利

点击查看图片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范京蓉)在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之际,挟互联网而壮大的民间融资将何去何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将如何共生共存?民营银行是否会成为民间融资的新曙光?昨天,在深圳举办的“2013(首届)民间资本与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上,业内人士与学者等表示,互联网金融已成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等各行各业大鳄的加入,未来将对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并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该论坛由《每日经济新闻》联合网贷之家、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财经专栏作家叶檀,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等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传统机构胜在专业

叶檀认为,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关键是风险控制。民间金融机构首要考虑的,一是风险控制,二是效率。因为金融就是信用定价和风险定价,而一切定价都是不确定的,需要良好的把控能力。对于坊间热炒的民营银行,她认为,民营银行未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因为民营银行首先要考虑生存能力,而未来民营银行的细则可能对关联贷款实施严格的控制;并要求民营银行的人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很大。

她认为,能够真正服务小微企业、支持民间融资的是一些对地域性特点熟悉、风控能力极强的地方性银行、城商行等。

对于阿里巴巴的金融扩张,叶檀并不看好。她认为,金融业有自身的经营门槛和专业,并非砸钱就能盈利。相反,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对自身行业有深刻认识,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拥有性的。

潜在进入者越来越多

黄震认为,未来十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十年。原因是,任何产业的发展只要升级就会触及到金融,因为金融为百业。第二,互联网的发展和金融信息化必然有交集,今后互联网金融会更加深入地渗透各个行业,2013年刚刚起步,今后通过热点轮动、要素集聚和产业融合多个阶段大潮会进一步展开。

互联网正在改变金融的格局,潜在的进入者越来越多。“也许哪中国移动或腾讯全面杀入金融的时候,可能已有的所谓创新都是小儿科。”黄震说,现在连招商银行都建立了P2P(人人贷)平台,这些行业巨鳄杀入以后,互联网金融竞争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徐红伟剖析了国内P2P行业近年的发展历程。他说,国内P2P呈野蛮增长态势,广东和浙江数量多,在平台的占比在15%以上。现在范围内每天有3-4家上线,预计到今年年底网络借贷平台会突破800家。

网贷亟待和自律

对于P2P网贷行业面临的挑战,杜晓山说, 中国P2P行业有三个大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没有准入门槛,或者说几乎没有,因为10万元就可以搞一个平台;二是没有本行业的规范和自律;第三是从国家层面的基本属于真空阶段。2010年银监会提出了对人人贷,也就是P2P风险提示的七条风险,但是并不对P2P进行,只是要求银行要和P2P设立防火墙。

各种传统的民间资本以P2P的名义出现给行业带来了可能的系统性风险。因为P2P没有人,而且进入容易,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不免产生,有可能出现旁氏骗局的可能性,此前媒体报道的若干P2P跑路、破产,欺诈行为的产生等等,都和这些直接相关。

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对P2P行业中存在的绕开国家法规开展的业务明确表态,对存在的风险公开提示,遏制高风险的违规业务的发展,并指导和支持P2P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自律防范系统性风险,并在自律基础上探索经验,逐步形成适当的制度。

 

 

 

 

责任编辑/chenzhouke.szesf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微信扫码打开

房天下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