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正文

陈寅:“好新闻是有翅膀的,天生具备飞翔的条件”!

房天下深圳二手房网  2016-08-02 09:31:00  来源:深圳报业集团
[提要]“晶报之所以能一路高歌,归根结底,靠的是精彩的新闻内容。好新闻是有翅膀的,天生具备飞翔的条件。”陈寅认为,不忘初心,还要始终抓住办报的根本——离开了新闻品质,再先进的传播技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传统媒体技术不如人,在补上这块短板之前,一定不能丢了新闻内容这一看家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

陈寅:“好新闻是有翅膀的,天生具备飞翔的条件”

点击查看图片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

“15年前,我有幸成为晶报的主要创办者之一,8年多时间,出了一份力,倾注了一些心血。后来,洪侠同志接替我挑起了重担。转眼间,晶报15岁了,我心里充满了感慨。”昨日下午,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在晶报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上致辞,勉励晶报通过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力争两年内实现向都市型社区类融媒体的成功转型,为报业集团发展、打造一流传媒再立新功。

牢记办报初衷,继续深耕“新闻”

“古人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办报初衷。”陈寅忆述,晶报创刊前,深圳缺乏一份富于竞争力的都市报。晶报出征竞争,担当起舆论使命和传播责任,由此确立了“阳光媒体,新闻”的办报理念。

对晶报人15年来积累的精神底蕴,陈寅感慨颇深。他表示,晶报15年走得很辉煌,在多个领域创造了很多经典案例,堪称中国都市报发展的奇迹。但值得珍惜的是精神,其中突出的是创业精神,包括大胆开拓的精神,创新的精神,一鼓作气、迎难而上、气势如虹的精神,这在报业集团里难得。

晶报之所以能一路高歌,归根结底,靠的是精彩的新闻内容。好新闻是有翅膀的,天生具备飞翔的条件。”陈寅认为,不忘初心,还要始终抓住办报的根本——离开了新闻品质,再先进的传播技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传统媒体技术不如人,在补上这块短板之前,一定不能丢了新闻内容这一看家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

陈寅希望,面对新媒体冲击,晶报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担当起新格局下应有的舆论新使命与传播新责任,在技术、内容、渠道、机制等方面走出新路。此外,晶报在“新闻”的道路上,仍需继续深耕、奋力开拓,赢得融媒体时代的广泛受众和用户。

贴近民心

是安身立命之本

15年前,晶报在创刊词中写下:要“聚焦市民生活,微观社情民情,服务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15年后的今天,贴近民心,关心民瘼,服务民生仍然是晶报安身立命之本。陈寅表示,晶报要始终坚持定位于一份、高品质的都市生活类媒体,服务于市民日常生活细节、帮助市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唯此,晶报才能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好新闻是靠脚板跑出来的,不是靠臆想、靠扒网、靠资料拼凑出来的。”陈寅表示,晶报要贴近大地、接地气,获得广东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作品一等奖的晶报《回故乡——沿着深圳观念的足迹》系列报道便是接地气的体现。

陈寅表示,晶报还要贴近时代脉搏,贴近民之所望。陈寅对晶报曾刊发的《触目私宰生猪》、《草埔男童失踪案》、《布吉少女失踪案》、《亿元“海上皇宫“竟是违建》、《曝歼骚扰电话》等舆论监督系列报道留有深刻印象。“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我的体会是,要做党委政府要做的,老百姓盼做的,媒体能做的,这三方面交集共频共振,就一定能够做好。”

打通线上线下、报里报外,以创新取胜

“创新一直是晶报发展的基因,而且,晶报的创新,不是个别的、偶发的,而是全面的、不间断的,自成体系。”在陈寅看来,晶报15年的成长所积攒的创新经验,为今天的发展留下深刻启迪。

陈寅表示,跨界杂交是一切创新的法宝,在新闻领域也不例外。2002年5月19日,晶报推出16个版的专题《失月猜想》,衍生了一种新闻与副刊创作杂交的全新品种,此后,类似专题频繁亮相,成为晶报新锐特质的一个标识。他表示,晶报要让“新闻”永不褪色,就必须敢于打破题材、体裁、形式等各种既有界域的限制,通过运思、跨界杂交,发现新视角、新思维,拓宽报道新领域,为受众提供阅读新愉悦。

“通过‘媒体+’打通线上线下,媒体的报里报外,线上线下形成叠加效应,放大传播效果。”陈寅认为,晶报创新对于今天的另一启迪为“媒体+”。

“晶报名人演讲周”、“晶报模拟杯”、阳光奖及阳光达人评选、“作文英雄”等均通过“媒体+”的形式,将现场、报纸、网络有机融合,发展成为晶报一个品牌、深圳一张文化名片。陈寅希望,晶报在已代运营50家政务新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融合深度,打造具有强大实力的融媒体品牌与平台;在集团百万元种子基金的支持下,做大做强“深圳自媒体大联盟”线上交易平台。

随着晶报迅猛发展,采访队伍从创刊之初的15人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的精兵强将纷纷而至,这让陈寅不禁感叹,“人才强则晶报强。正因为有这些人才,晶报才有辉煌的15年。”他希望,晶报通过人事改革,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想方设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使用好、培养好人才。晶报记者 陈雯莉

“晶报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举行

不忘初心,用阳光点燃更多的阳光

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学者、读者代表合影。

晶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 韩文嘉 晶报记者 周亦楣)昨天下午,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晶报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在深圳报业大厦举行。座谈会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勇闯融合转型新路”为主题,邀请、学者、读者代表等共同探讨的晶报转型发展方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出席座谈会,寄语《晶报》在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进展中,迸发新的热量,焕发新的光彩,以创新赢得未来。

晶报诞生于2001年8月1日,以“阳光媒体,新闻”为办报宗旨,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清新、青春、敏锐的特质,成为重要的新锐媒体,曾获“中国十大影响力都市报”奖、“年度传媒”奖等众多奖项,在5000多个日子里坚持“和深圳一起成长,和读者一起生活,和政府一起监督,和用户一起维权”,为深圳媒体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来,面对媒体融合新局势,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于去年9月揭牌,面向广阔市场展开新业务,朝一个多元的营运平台迈进。

“晶报,是一份有情怀、有社会担当、有青春活力、有生活暖度的报纸”,李小甘对创刊15年的晶报予以充分肯定。他深情回顾,多年来,自己在职位和身份的转换中见证了晶报的发展历程,从晶报创立的推动者到成为晶报的热心读者,从晶报人的朋友到如今成为晶报事业的支持者。他如数家珍历数晶报多年来推出的大型报道、重要活动,评价说,“晶报推出了一系列好报道、好活动,总体上来讲都是围绕、服务大局、贴近群众、沟通上下、以人为本、传播正能量!”他还充分肯定了晶报近年来在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中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为以“阳光媒体 新闻”为办报宗旨的晶报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和语调,生动讲述了深圳故事,伴随了一代人的生活。

过去15年是辉煌的,未来路在何方?李小甘指出,当前,面对着信息化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媒体格局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重大变化,深圳媒体需要勇于去闯出一条新路,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必须自己去闯。深圳有着近2000万人口,这座城市是由不同群体的人构成的,不同报纸、不同媒体可以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创造不一样的效益,晶报已明确了都市型社区类融媒体的改革发展方向,就要认准方向、认好定位,勇于探索、大胆开拓、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进一步办出自己的风格和不断扩大的自己的影响。在晶报创刊十五年之际,李小甘为晶报送上了生日寄语:祝《晶报》在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进展中,迸发新的热量,焕发新的光彩。会上,他再次寄望报业集团和晶报全体同仁,在办好报纸的同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让晶报事业得以生生不息,就如同《晶报》创刊15年当天社论所言——晶报之“晶”寓意三个太阳:昨天的太阳温暖记忆,今天的太阳照耀道路,明天的太阳升腾希望。15岁的晶报,将秉持这城市、这时代所赋予的担当与力量,从创新奔向另一个创新,用阳光点燃更多的阳光,点燃明天!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晶报创刊总编辑陈寅表示,晶报的15年,是阳光的15年、新锐的15年、猛进的15年,他寄望晶报不忘初心、牢记办报初衷,保持创业心态、始终抓住办报的根本,在“新闻”的道路上继续深耕、奋力开拓。同时,晶报要以“贴近民心,关心民瘼,服务民生”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始终坚持定位于一份、高品质的都市生活类媒体,服务于市民日常生活细节、帮助市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他以“跨界杂交出奇兵”,“‘媒体+’中天地宽”、“人才强媒是关键”概括晶报发展中带来的创新启迪,要求晶报敬终如始,以报业集团总体改革方案为蓝图,勇当集团改革排头兵,通过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力争两年之内实现向都市型社区类融媒体的成功转型,为报业集团的发展、为打造一流传媒集团再立新功。

晶报总编辑胡洪侠盘点了晶报创刊以来三个阶段的特点,并以“创新”、“模式”、“社区”、“方向感”等四个关键词,勾勒出晶报未来融合转型之路。晶报目前已代运营深圳50家政务媒体,成为深圳的政务新媒体服务机构,公司化运作机制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座谈会还邀请了深大特聘教授辜晓进、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杭州十九楼网络传媒股份公司CEO林煜等业界,围绕媒体转型发展之道展开专业研讨。而晶报重头报道“回故乡”主角代表杨孟禹舜以及“阳光达人”代表卢驭龙也作为读者代表,分享了他们与晶报之间的故事。

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宣锡主持座谈会,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跃军、深圳特区报总编辑胡恒芳等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chenzhouke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微信扫码打开

房天下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