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正文

超七成居民认为房价高 仅8%居民预期未来会降

房天下深圳二手房网  2011-09-16 08:25:00  来源:中新网 苏曼丽
[提要]央行昨天发布三季度居民储户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房价水平,75.6%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为2009年有调查以来的值。在系列的调控政策下,房价尚未出现全面下调,对未来房价走势,仅8%的居民预期将“下降”。此次调查涉及全国50个城市的2万城镇储户居民。

央行昨天发布三季度居民储户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房价水平,75.6%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为2009年有调查以来的值。在系列的调控政策下,房价尚未出现全面下调,对未来房价走势,仅8%的居民预期将“下降”。此次调查涉及50个城市的2万城镇储户居民。

对物价上涨预期强烈

8月份CPI为6.2%,未出现明显回落。调查显示,三季度,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仍不理想,当期物价满意指数14.8%,比上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72%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度增加3.8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

其中对高房价的反应更为突出。对当前房价水平,75.6%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为2009年有调查以来的值。

在8月份来看,性的房价拐点依然未出现,虽然持平或者下调的城市数量在上涨。

对下半年房价走势,41.1%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37.9%的居民预期“上升”,较上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8%的居民预期“下降”,较上季回落0.2个百分点。

居民购房意愿续降至14.2%

从北京市场看,房地产调控作用显现,9月上半月成交2100套,创36个月以来。链家地产分析师张月认为,在金融贷款和其他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开发商越来越依赖于项目回笼资金,通过来获取更多资金的程度加深,限购政策周期内,北京楼市将迎来阶段性的买方市场。

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目前房价下调依然处于开始阶段,持续半年的成交量下调,逐渐已经将影响传递到价格变化。

不过,居民的购房意愿并不高。调查显示,未来一季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4.2%,比上季下降0.4个百分点。此前,万科针对北京家庭的入户抽样调查显示,在严格的限购政策下,北京现在只有3%的家庭有资格、有能力、有意愿买房,折合户数为20万户。

 

推荐阅读:

销售增长放缓成趋势上市房企存货占比升破60%

热点回应:松坪村三期户型面积高于国家及省标准

房产中介假期等来一个客 从来不舍得休息

一线城市楼市凉意袭人 楼市“拐点”真来了?

 


 相关推荐阅读:

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十条”、“国八条”,对快速上涨的居民住房价格进行调控。目前,调控已初见成效,但要从根本上稳定住房价格,还需要对调控面临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破解,将政府的科学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

一、政府调控房价面临的难

我国从1998年开始取消福利分房,转向由市场调节住房供求以来,用10年左右时间就解决了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问题。但住房的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房价过快增长、房产资源占有不均、房地产业波动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矛盾。政府调节住房供求遇到的主要矛盾就是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选择。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统一分配住房,保障了群众住房的大致公平,但损失了效率。1998年以来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市场各个主体建设住房的活力,但同时住房占有的贫富不均也充分显现。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我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008年又针对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而调控政策往往是“双刃剑”,政府的直接调节有利于社会回归公平,但也对市场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实际生活中,公平和效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政府需要的公平往往要以牺牲一部分效率为代价;而效率又是以市场利益为导向,客观上不承认公平。这给政府调节住房供求中的公平和效率带来很大难度。

土地资源短缺与土地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不足,既要确保18亿亩耕地用于确保粮食安全,又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建设用地需求,政府选择空间较狭窄。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发达的东部和中部是我国人口密集区,城镇化巨大,但这些地区土地严重短缺。由于土地资源的不足与我国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的矛盾,政府需要通过价格机制对土地需求者实行优胜劣汰,让一部分对土地的需求转移到别的地区,这样做的结果却也让一些合理需求受到抑制。

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的矛盾。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我国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调控住房目标上存在差异。一是政府把公平放在首位,兼顾效率;而地方一般是着眼于效率和效益,兼顾公平。二是政府的调节往往是原则和抽象的,而地方政府的调节是具体并可操作的,二者在实践中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三是政府的目标和措施具有的统一性,而地方政府要考虑地方特色,目标和措施具有多重性。四是政府的调节是长期和均衡的,而地方政府的调节却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调节目标差异的情况下,客观上会弱化社会对政府调节住房市场的预期。

调节的可持续性与政府选择差异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社会,市场调节客观地存在滞后和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有持续的事前指导和事后校正。在住房领域,市场调节同样难以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当今发达国家为解决社会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住房社会保障覆盖面通常在25%至30%以上,而目前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还不到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0%。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调节住房供需矛盾将成为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在如何履府的住房保障职能问题上,不同层次的政府、上下级政府以及政府不同部门领导的认识都存在差别,在住房制度安排和调节力度方面具有区域性和个人的选择特征。例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筹措资金,但保障房的建设投入基本上是无或低的行为,在地方政府有多种投入比较的情况下,能否按照保障要求投入住房建设资金,往往成为对地方政府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政府进一步科学调控房价的基本思路

居民住房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政府进一步对住房价格进行科学调控,应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等方式进行。

加强住房立法,政府依法履行调节职能。在现有条件下,我国政府既是一个参与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主体,又是一个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客观地讲,我国政府承担着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更多的职能。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受政府领导人的选择、上级考核目标及可支配的资源状况等约束,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重效率、轻公平的非理性行为。要保证政府公平、理性、规范地对住房市场进行调控,必须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约定。住房方面的立法主要包括住房法、住房保障法、保障房管理条例、保障房资金筹措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有利于明确政府住房保障和调节住房的职责,有利于社会其他主体依法享受住房保障的权利,同时也履行应尽的义务。

 

推荐阅读:

销售增长放缓成趋势上市房企存货占比升破60%

热点回应:松坪村三期户型面积高于国家及省标准

房产中介假期等来一个客 从来不舍得休息

一线城市楼市凉意袭人 楼市“拐点”真来了?

 

责任编辑/liuzhao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微信扫码打开

房天下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