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正文

中国市场严控“以人查房”经得起几多推敲

房天下深圳二手房网  2013-02-19 09:04:00  来源:深圳报业集团
[提要]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这些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8版)。比如江苏盐城在出台规定时就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了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社会各界也颇为关注”。

2012年下半年以来,频发的“房叔”“房婶”事件令住房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官员的梦魇。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这些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8版)。比如江苏盐城在出台规定时就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了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社会各界也颇为关注”。

点击查看图片

有目共睹的是,对于“房叔”、“房婶”、“房爷”、“房奶”之类事件的频繁曝出,公众始终是拍手叫好的,因为相比之前“情妇反腐”、“小偷反腐”等纯属偶然的反腐手段,房产反腐似乎更多了几分力度,无论是在反腐的性还是在反腐的推广性上,都被公众寄予厚望。当然,在房产反腐成为公众狂欢的时候,那些“房多多”的官员是坐不住的,传说中很多地方都曾掀起过官员抛售房产的风潮;终于,所谓“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成为各地加紧出台房产信息查询制约规定的借口。

诚然,普通公众的住房信息安全的确需要得到保护,但是此时此刻,各地约好了一般加紧出台规定严控用姓名查询他人房产信息,与其说是要保护普通公众的信息安全,不如说是要保护房产腐败的既得利益。因为事实明摆在这里,“房多多”事件的频繁曝出是各地加紧出台此类规定的直接原因,让“房多多”官员从时刻可能被曝光的梦魇中得到解脱是加紧出台此类规定的直接目的。否则,不至于那么巧合,各地都纷纷挑中这个时候集中出台类似规定。

要知道,《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2006年住建部就出台了;而且,可以据此制定实施细则的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像江苏盐城、福建漳州之类根本没有资格制定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不该他们干的事情,地方上是向来不干的,一句“相关规定不健全”就足以推卸全部责任;为何唯独在严控房产信息查询这件事情上,地方上愿意干不该自己干的活儿?

有报道说,各国房屋登记信息公开范围和口径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限于“以房查人”,“以人查房”受到严格控制。这也许是真实的,只不过“国情”不同,我们不该照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别处的官员房产都是完全公开的,“以人查房”之所以要严格控制,就因为它针对的是普通人。可是我们的“国情”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官员无需公开包括房产在内的任何财产信息。

住建部《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房屋权属登记机关对房屋权利的记载信息,单位和个人可以公开查询。显然,这里面没有规定只能是“以房查人”而不能是“以人查房”。更何况,楼市调控的限购政策要想得到落实,“以人查房”是必须有的,否则所谓限购根本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因为既得利益的阻挠,住房信息联网工作慢如蜗牛,以至于40个重点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已经完成,却因为“敏感”而秘不外宣;现在,原本可以公开查询的地方住房信息也突然收紧口袋,谁能说不同样是因为既得利益的直接干预?与公民个人隐私被随意甩卖的现实相比,对官员隐私的特殊保护怎么就那般得力呢?

 

中国地产中介经纪报发布——第五期,大佬们的事迹

 

关注:深圳福田区2013年义务阶段申请指南

今日新闻

深圳城中村村民百套房产不稀奇 房租普遍月入十万

中国楼市政策面临决策 二套房首付比例或将上调

深圳发布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条例(修正案草案)

深圳正式修法免征房屋租赁管理费 20年收费成历史

深圳罗湖福田公布招生新政:小一初一积分

中国近日多地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 严控“以人查房”

 

 


中国多地立新规严控“以人查房”

新华社新华视点官微称其初衷令人质疑

【深圳商报讯】据财新网消息,2012年下半年以来,频发的“房叔”“房婶”事件令住房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官员的梦魇。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这些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这在此前已出台的规范中并不多见。

2月16日,福建漳州市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处理好物权公示和隐私保护的关系”,漳州近日出台了《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据此办法,除申请查询本人房屋信息和国家公检法等机关的协助查询外,严禁以姓名(名称)为条件进行查询,只能以明确的房屋座落或房屋权证编号进行查询,查询工作人员对房屋权属信息的内容保密。

此外,江苏盐城市、北京市建委也出台了类似规定。

新华社新华视点在昨天的官方微博称,房姐房叔曝光没多久,一些地方就出台规定禁止人名查房产,着实高效。保护公民隐私的理由似乎无可辩驳,但初衷却令人质疑,对此拍手称快的会是谁呢?既然查名字就能了解个人房产信息,为何官员财产公示却如此难产?看来技术不是问题,只是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

 

 

 

 

责任编辑/chenzhouke.szesf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微信扫码打开

房天下小程序